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对于创造性的培养,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B.要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C.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
D.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
2.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的保险丝,“检查了闸盒的保险丝”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哪个阶段?(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阶段
D.检验假设阶段
3.课堂上,吴老师告诉学生们“三点水”和“来”,等于“涞”,读作“lái”,然后提问学生们,“去”和“三点水”等于“法”的读音时,很多同学异口同声说读“qù”,这体现出的是( )。
A.定势思维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
4.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 )。
A.理解问题
B.提出建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5.(多选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 )。
A.已有知识经验
B.功能固着
C.定势
D.情绪状态
点击下一页查看答案与解析》》》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故本题选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题干中小岩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是提出假设,检查闸盒的保险丝是检验假设。故本题选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思维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思维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首因效应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题干中由于受到“涞”的影响把“法”读作“qù”,就是以最熟悉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属于思维定势。故本题选A。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二阶段为理解问题。故本题选A。
5.【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已有知识经验、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等。故本题选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