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高频考点一:教育的起源
理论名称 |
基本观点 |
代表人物 |
神话 起源说 |
地位:最古老的观点; 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
宋代朱熹 宗教 |
生物 起源说 |
地位: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观点: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 |
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
心理 起源说 |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美国孟禄 |
劳动 起源说 |
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 |
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
高频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教育
历史朝代 |
教育特点 |
|
夏朝 |
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
阶级性; 道统性; 等级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
西周 |
特征:“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校:国学和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
春秋 战国 |
特征: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显学:儒家、墨家; 稷下学宫 |
|
汉朝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隋朝 |
创立科举制度 |
|
宋朝 |
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五经” |
|
明朝 |
科举考试形式:八股文 |
|
清朝 |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
高频考点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古代中国
人物 |
代表作 |
理论/地位 |
主要教育思想 |
|
孔子 |
《论语》 |
教育 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庶、富、教 |
教育与个人的关系 |
性相近,习相远 |
|||
教育 对象 |
教育公平 |
有教无类 |
||
教育 目的 |
培养“士”和“君子” |
学而优则仕 |
||
教育 内容 |
重人事与文事 |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
||
教学 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朱熹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
||
启发诱导原则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巩固性原则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
|||
教学 方法 |
学思结合的方法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谦虚笃实的方法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教师观 |
示范性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学记》 |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
|||
教育 作用 |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
教育与个人的关系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
教学 原则 |
教学相长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
豫时孙摩 |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
|||
循序渐进 |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
|||
长善救失 |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
|||
藏息相辅 |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
|||
启发诱导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
教师观 |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2.古代西方
人物 |
代表作 |
理论/地位/主要教育思想 |
苏格 拉底 |
— |
“产婆术”,分为讽刺、定义和助产三步; 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
柏拉图 |
《理想国》 |
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
亚里士多德 |
《政治学》 《论灵魂》 |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观点,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提出“教育阶段理论” |
昆体良 |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
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
(二)创立阶段(17世纪—18世纪)
人物 |
代表作 |
地位/评价 |
主要教育思想 |
培根 |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首次提出了实验归纳法 |
夸美纽斯 |
《大教学论》 |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
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泛智”思想; 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制和学日制; 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 |
洛克 |
《教育漫话》 |
— |
“白板说”;绅士教育 |
卢梭 |
《爱弥儿》 |
— |
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
裴斯泰洛齐 |
《林哈德与葛笃德》 |
“平民教育家”;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
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化;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
人物 |
著作 |
主要教育思想 |
康德 |
《康德论教育》 |
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学派) |
《普通教育学》 标志规范、科学教育学建立 |
一个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二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 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人物 |
著作 |
主要教育思想 |
杜威 (现代教育学派)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育目的:无目的论; 课程与教学: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
斯宾塞 |
《教育论》 |
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
凯洛夫 |
《教育学》 |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人物 |
著作 |
教育思想 |
布鲁纳 |
《教育过程》 |
提出了“结构课程论”;发现法;学科基本结构 |
赞科夫 |
《教学与发展》 |
发展性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
巴班斯基 |
《教学过程最优化》 |
提出了“最优化”的理念 |
苏霍姆林斯基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
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
(六)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人物 |
称号/评价 |
主要教育思想 |
蔡元培 |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教育方针:“五育并举”;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陶行知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万世师表 |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核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杨贤江 |
— |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